走近藝術—訪小提琴手吳洋
吳洋,女,現年20。為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工程管理專業學生,西北工業大學大學生藝術團樂隊小提琴手。曾到世界多國家地區演出。
采訪吳洋是一段輕松的經歷。
無疑,這是一個極具現代感的酷酷的美女,花格子高領披風,淡妝,頭發金黃,身材修長。這一切都令人產生聯想——西方,音樂,甚至小提琴。
本以為取得約定是一件極艱難的事——美麗高貴的女生總不是那么容易接近。卻不想她一口應承下來,這令我們喜出望外,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但這些卻讓我知道她不僅具有精湛的琴藝和優雅的氣質,而且相當謙和。當面對這樣的一個采訪對象時,我的壓力不自覺的減少了許多。
終于,我們開始了這次采訪。地點是在我們的專業教室,一切就這樣輕松而隨意的開始了。
這是一個戲劇性的開頭。由于彼此早就相識(只是因多種原因未曾接觸),先前準備的問題便略顯滑稽了。加之我又是南方人,普通話的腔調怪怪的,問題就隨著笑聲開始了……
當問及如何走上從藝道路的時候,立即引來一串高笑,并且隨之對聞聲而來的同學捏腔捏調的模仿了一番——顯然,她不僅有著一個樂者的高貴優雅,也未曾失卻童稚的真純,且在言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剛開始肯定沒興趣,都是我媽逼我學,但到后來便真成了自己的愛好了”她笑答,“我媽小時候一直想學,但沒有條件。她本來是想讓我學鋼琴,可我條件不太好,手太長,手指太細。這也算是延續我媽的心愿了。”
藝術的成長往往需要走過一段漫長的道路。吳洋也不例外。對于已過小提琴最高級十級的她,她的成長歷程自是我們所關注,所欲了解的。畢竟,十幾年的風雨琴迷自有她不同尋常的經歷。
“我學得晚。比較系統地學琴是從8歲開始的。人家一般都是4、5歲就開始了。小學的時候我媽送我去少年宮,跟著去了國外演出。先是去泰國,然后是香港,澳門等。哦,當時港澳都還沒回歸。”
她停頓了一下——無疑,這是一段愉快的經歷,包括榮譽和肯定。
“到了高三后,學習較忙,基本上就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練琴了。直到現在,也就一周練習一次,我的精力太少了。”
當提到小提琴在生活中的地位時,她的回答相當明確而肯定。“如果我不學小提琴的話,我的生活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它一直幫我考學,從小學一直到大學。但對我,這不是很重要,純粹的愛好而已。但它也確實改變了我的生活。”字里行間,流露著舉重若輕的氣概。
鑒于她的國外演出經歷,我們就請她比較了一下國內外音樂教育的狀況。“國外的小孩拉琴,感覺上與國內的不同。這應該是因為國內外的教育體制的差別吧。我們國內的教育有些僵化。國外的小孩拉琴拉得很自由。但真想出成績的話,國內的小孩肯定比外國的要好。中國的孩子刻苦。”她語氣緩了一下,“音樂是無國界的!這是不管哪個國家的樂團都會說的。這往往是他們到訪后的第一句。也確實,當彼此共同演奏曲子的時候——可能文化背景不同,對曲子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但我們能互相體會到對方,可能就是所謂的共鳴。”
臨近結束,她告訴我們“琴要想拉都能拉,但真要拉出些成就,沒有長期的練習是不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音樂的敏感’。”我想,這應該是對所有小提琴初學者的告誡。話雖簡單,但從她鄭重的口氣,我知道那話的分量。
教室里音樂依然在回旋,我們所設計的談話基本上也結束了。隨后,我們閑聊了會兒。
哦,忘記一件重要的事,吳洋最擅長的是小提琴獨奏《梁山伯與祝英臺》。
時間:2022-03-11 作者:湖北大學生網 來源:湖北大學生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