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寶應,烈日灼灼,卻遠不及“紅心研墨”團隊成員內心的熱忱。實踐的成功,離不開前期周密細致的籌備。在出發前夕,團隊便啟動了“預演”程序。通過多次線上會議,與托管中心的負責人及一線教師進行了深入對接,不僅了解了學生們的整體學情與個性特點,更就日常管理規范、安全注意事項等細節進行了逐一確認。實地勘察環節,七月下旬,實踐成員奔赴寶應實地勘察。他們帶著測量工具,走遍了中心的每個角落:活動室的長寬、電源插座的位置、戶外活動區域的樹蔭覆蓋時間、緊急疏散通道的寬度......每一個細節都被記錄在案,隊員們用腳步丈量中心的每一個空間,精心規劃活動路線,預想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并制定了多套應急預案。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分組設計了詳盡的教案與活動方案,并進行了模擬試講,力求將最優化、最生動的課程帶給孩子們。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項目管理”課前置課。
課業輔導:理論照進現實的第一次檢驗
清晨,課業輔導是實踐活動的重頭戲,也是檢驗團隊成員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第一塊試金石。面對孩子們作業中五花八門的問題,實踐成員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擁有者,而是需要思考如何成為有效的知識傳遞者。實踐成員嘗試運用在教育學課程中學到的“支架式教學”理論,為孩子們搭建思維的腳手架。例如,在講解數學應用題時,組員引導孩子自己成為“故事的主角”,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轉化為熟悉的生活場景,通過畫圖、列表等方式,自己一步步探索出解題路徑,而非直接告知公式。在糾正語文錯別字時,他們摒棄了機械的抄寫,轉而從漢字構字法(如形聲字)入手,編創趣味口訣和迷你故事,讓記憶過程變得形象而深刻。這個過程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備學生”遠比“備教材”更重要,真正的教學智慧源于對學習者認知規律的深刻洞察與尊重。
興趣活動:組織協調能力的綜合演練
如果說課業輔導側重于教學法的實踐,那么下午的興趣拓展活動則是對團隊組織力、創造力和應急處理能力的全面考驗。策劃一場成功的活動,需要兼顧趣味性、安全性和教育性。繪畫課上,實踐成員不僅要指導技法,更要鼓勵表達,解讀畫作背后孩子的情感世界;手工課上,從材料分發到步驟講解,再到協助完成,每一個環節都需井然有序;故事分享會則要營造一個寬松、鼓勵的氛圍,讓每個孩子都敢于開口、樂于分享。最精彩的是故事分享會。原本計劃一小時的活動,因為孩子們的空前熱情延長到了兩個半小時。從最初的羞澀觀望,到后來的爭先恐后,每個孩子都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實踐成員記錄下這個轉變過程:“我們采用了‘故事接龍’的方式,每個孩子只需要說一兩句話,降低了心理門檻。當小王第一次主動舉手時,大家都用眼神鼓勵她,那個瞬間我看到她眼里的光。”活動中,難免會遇到顏料灑了、材料不夠、孩子爭執等突發狀況,實踐成員從最初的些許慌亂,到后來能從容、高效地協同解決,這種在真實情境中淬煉出的應變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是任何模擬訓練都無法給予的寶貴財富。戶外研學:鄉土文化成為活教材 團隊特別策劃的戶外文化研學活動,是踐行“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帶領孩子們走進寶應中學,不僅是校園環境的參觀,更是一次理想的播種。隊員們引導孩子們感受大學校園里特有的書香氛圍與青春活力,在他們心中激發出對高等學府的向往和對知識更深的渴求。隨后的大運河之旅,則是一堂行走的歷史課與生態課。實踐成員提前查閱資料,將古老的運河文化、漕運歷史轉化為孩子們聽得懂、感興趣的故事,讓沉睡的歷史在風景如畫的堤岸上“活”了過來。這趟出行,讓組員意識到,教育的空間遠不止于四方教室,廣闊的社會與自然才是最豐富的資源庫,激發了他們未來開發更多本土化、跨學科課程資源的靈感。
奉獻中實現雙向成長
回顧整個實踐歷程,“紅心研墨”團隊的收獲是立體而豐碩的。首先,是專業能力的實質性提升。他們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家,而是經歷了真實課堂考驗的“實踐者”,對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師生溝通有了最直觀、最深刻的體認。其次,是個人品質的磨礪。責任感、耐心、包容心、協作精神這些抽象詞匯,在日復一日的陪伴與服務中變得具體而真切。最重要的是,實踐成員對教育的內涵有了更崇高的敬畏。他們親眼見證了教育如何一點點開啟心智、塑造人格,每一次小小的進步背后,都凝聚著巨大的力量。這段經歷,如同一座橋梁,連接了大學的象牙塔與真實的社會需求,讓他們的職業規劃變得更加清晰,腳步也更加堅定。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教育服務團隊將以此次實踐為新的序章,繼續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探索教育的真諦,貢獻青春的智慧與力量。
作者署名:(通訊員 謝湘媛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