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醫藥學院團隊攻克非洲豬瘟快檢技術難題 為生豬產業筑起"科技防護墻"
在全球養豬業面臨非洲豬瘟(ASF)疫情嚴峻挑戰之際,湖北醫藥學院傳來重大科研捷報。該校一支由本科生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突破非洲豬瘟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瓶頸,研發出全流程閉環快檢體系,為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了創新性的"中國方案"。
全球養豬業的"頭號殺手"
非洲豬瘟病毒以其近100%的致死率和復雜的傳播途徑,被稱為全球養豬業的"頭號殺手"。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因ASF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7億美元。作為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和消費國,我國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比超過30%,嚴重威脅著價值數萬億元的生豬產業鏈。
傳統檢測技術依賴實驗室PCR設備,不僅耗時長達3-4小時,而且液態試劑需要冷鏈運輸,成本占比超過40%。這一現狀導致偏遠地區檢測嚴重滯后,疫情擴散風險劇增。開發一種快速、精準、低成本的現場快檢技術,成為全球生豬產業的迫切需求。
創新突破:從實驗室到豬場的科技跨越
在張勇洪教授、陳勝敏博士等專家指導下,由范馨允、邵語涵、沈詩任等本科生組成的跨學科團隊迎難而上。團隊深入湖北、河南、廣東等十余個疫情重災區調研,與武漢當康公司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經過持續攻關取得重大突破。
團隊創新性地構建了基于RPA-CRISPR雙級聯技術的檢測體系,成功研發三大核心技術:常溫穩定的凍干微球試劑、便攜式熒光檢測儀和AI輔助判讀系統。通過優化RPA引物探針熔解溫度至62±1℃,創新海藻糖-明膠復合凍干工藝(活性保留率>95%),設計智能判讀算法,實現了檢測技術的質的飛躍。
革命性成果:改寫行業檢測標準
這項創新技術創造了多項行業新紀錄:檢測時間從3小時縮短至20分鐘,單次檢測成本從80元降至35元,準確率高達99.2%,靈敏度提升至1拷貝/μL。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徹底擺脫了對冷鏈運輸的依賴,解決了偏遠地區檢測難的問題。
自2024年投入應用以來,該技術已在牧原股份、正大集團等養殖企業實現規模化應用。目前正與湖北、河南、廣東等地30余家養殖集團推進合作,預計覆蓋生豬存欄量將超過2000萬頭,技術轉化率突破90%,真正實現了"從實驗室到豬場"的技術轉化。
產業影響:守護"菜籃子"安全
農業農村部專家評價指出,該技術填補了非洲豬瘟現場快檢技術空白,是保障"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科技支撐。據測算,全面推廣后我國每年可減少撲殺生豬超50萬頭,為養殖戶挽回經濟損失數十億元。
團隊負責人范馨允表示,未來將把該技術拓展至禽流感、水產疫病等50余種人畜共患病檢測領域,推動我國動物防疫體系從"被動應急"向"主動防控"轉型。這項創新不僅為全球非洲豬瘟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更展現了我國在動物疫病防控領域的科技實力。
這一突破性成果的取得,標志著我國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為保障生豬產業安全、穩定市場供應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展現出高校科研團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使命擔當。
媒體聯系:
聯系人:范馨允,葉思暢,楊夢,孫玉潔
電話:1777012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