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底色,共繪“青山”變“金山”嶄新畫卷,在中央一號文件創新性提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背景下,2023年7月8日至7月11日,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生農活戶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一同前往廣西灌陽縣月嶺村、三街鎮龍坪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踏尋歷史足跡,為鄉村振興發展貢獻力量。
舊居煥發新生,發現可持續發展新問題青磚碧瓦古民房,翹角雕檐圖畫廊。來到月嶺村村口,歷史文化的悠久氣息撲面而來。熱情的村民老爺爺告訴團隊,這里是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江南市古民居聚落之一,因為村落群山形如犀牛橫臥,抬頭望月,故名望月嶺,這里街巷縱橫交錯,走在路上能夠領略到步移景易的意境。多數巷道較為狹窄,鋪設條形青石板或青磚,沿巷鋪設排水明溝,方便村民生活。這種街巷格局影響了兩側的院落建造與地勢相結合,形成了月嶺村獨特的村落空間。村民們沒有因為祖先留下的遺產而販賣情懷,而是保護著遺產但不置之高閣,還是按照原本的農村生活方式與節奏與古建筑并存。行走于村落間,成員們感受到了古今交融,文化共生的魅力,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與對接的完美融合。

桂劇繞梁,刻字說史。村口的老門樓上有許多塊舉人進士的牌匾,這里曾經出過許多的讀書人,斑駁的字跡,訴說著獨屬于月嶺村的歷史故事。戲臺上還回蕩著桂劇獨特的腔調。走在村莊的道路上,成員們在村民的講解下了解到,月嶺村是桂劇的發源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劇就在這里起源。這里的三個桂劇院正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進行保護與修復,但是根據采訪,桂劇文化、桂劇團隊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傳承和發展,大部分村民并不看好桂劇的傳承,認為桂劇已經成為了一種歷史。
文旅市場助農增收,探索可持續發展新途徑 步入三街鎮龍坪村,千畝水稻映入眼簾,廣闊曠野里的綠色鋪天蓋地,漫過山巒。沿著重新鋪好的水泥路,團隊成員向著村子深處走去。“你好,歡迎來到我們龍坪村,喝杯涼茶解解渴。”“這邊坐,涼快景兒好看”淳樸好客的村民們熱情地接待著團隊成員。盡管聽不懂對方的方言,但都從彼此溫馨的笑語中體會到了真誠與友善。一位準備下田的農民伯伯告訴團隊成員,家庭的收入主要是外出務工與在家種植水稻、紅薯,隨著疫情形勢的不斷好轉,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較為幸福。采訪中,成員們切身體會到了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對農戶生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80后”村委副支書全建軍是龍坪村的致富帶頭人,也是靈川縣龍達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2010年,外出打拼多年的全建軍返鄉創業,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個烘烤爐,開啟了全村的紅薯干加工產業。他告訴我們,就在幾年前,村民們住的大多數還是老舊的土屋,近年來龍坪村大力發展紅薯干加工業,村民收入不斷增加。針對龍坪村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黨支部也立足村情實際,購買農機設備,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成員們對龍坪村集全村之力致力于推動經濟發展深有感觸,相信在政府與村民的不懈努力下,龍坪村“稻薯花”生態旅游一定會做大做強,讓村集體經濟活起來,使農戶生計得到可持續發展。
聚焦破解難題,增強調研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一路走來,廣西師范大學生農活戶調研團隊始終堅持實“調”之、細“查”之、精“研”之、深“究”之的理念,深刻的查明了廣西生態村生態旅游對農戶可持續性生計改善的現狀和問題,力求做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將調研精準落到實處、落到人民真正需要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