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漢劇非遺活態傳承的理論與實踐路徑,2025年8月30日,湖北師范大學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專訪了原黃石漢劇團副團長、漢劇老藝人查重林,通過記錄其口述經歷,為漢劇文化保護留存珍貴史料。
訪談中,查重林系統梳理了漢劇的發展脈絡。他介紹,漢劇由徽調與楚曲融合而成,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被譽為“京劇發祥地”。其流派豐富,馬派、言派、譚派等各具獨特舞臺技藝,流派名稱常融入府河、涇河等地名,凸顯地域文化印記;同時,漢劇還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多省衍生地方支脈,足見其深厚的民眾基礎。
在漢劇藝術特色方面,查重林重點提及行當的精細劃分。漢劇獨有的“十門”行當體系中,“一墨”對應老生、“二凈”為花臉、“五丑”主詼諧,每個行當均有專屬表演規范與角色塑造要求,“六外”行當更因融入武打元素,進一步豐富了舞臺表現力。
作為黃石漢劇發展的親歷者,查重林回憶了劇團的關鍵歷程:黃石市漢劇團始建于1942年,最初以抗日宣傳隊形式活動;1959年首次招收專業學員,他便是當年的學員之一。不過,文革期間傳統戲劇演出被迫停擺,直至改革開放后才恢復舞臺。“但社會環境變了,年輕人更傾向新鮮事物,傳統文化吸引力不如從前,即便創新也難抵潮流。”他坦言漢劇發展面臨的困境。
即便如此,老藝人們仍未放棄。查重林表示,目前團隊積極支持“戲曲進校園”項目,希望通過校園課程激發青少年對漢劇的興趣。“傳承的關鍵在年輕人接不接受,得讓他們產生共鳴。”他呼吁同行探索新表現手法,推動漢劇與時俱進,讓這門古老藝術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