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至2025年8月3日,我有幸參與了廣西師范大學“金繡前程”實踐團隊的調研活動,這不僅是一次讓我對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有深刻認識的寶貴經歷,更讓我學到了許多有關社會實踐方面的東西。
金秀瑤族織繡作為廣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瑤族千年的歷史記憶與精神文化內核。在金秀瑤族自治縣為期3天的調研中,我們走訪了5個瑤繡文化傳承地,與2名非遺傳承人和2位工作人員進行交流,這些經歷讓我對瑤繡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有了更為直觀且深入的理解。
我們首先來到了金秀農貿綜合市場。在金秀鎮瑤鳳凰織繡工坊,我主動負責對龐伊蔓老師進行訪談,與龐伊蔓老師的交流讓我對瑤繡的傳承與創新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們主要對瑤繡聯名潮玩對龐老師進行訪談,龐老師從事瑤繡傳承幾十年,她對瑤繡聯名潮玩這件事表示支持,因為當下瑤繡想要發展,就必須要主動迎合市場、迎合受眾的喜好。但這其中我們對龐老師提出了我們的期望與擔憂:一方面,我們希望通過與現代潮流元素的結合,讓瑤繡被更多年輕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又擔心在這個過程中瑤繡的文化內涵被淡化甚至遺忘。龐老師提出的“核心紋樣+現代解構”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即在保留瑤繡核心文化元素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的創新設計。
接著我們來到金秀瑤族博物館。金秀瑤族博物館通過系統展示瑤族各支系的歷史文化,讓瑤繡不再僅僅是精美的工藝品,更成為了瑤族人民生活方式與精神信仰的載體。我們對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到博物館在運用光影技術與VR體驗為文物“注入新生命”時,也面臨著在創新中守護文化本真的難題。我意識到,非遺的現代化展示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需要在尊重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我們還在趙鳳香老師的店中學習瑤繡紋樣,傾聽她的故事。趙老師告訴我們她一直在做瑤繡創新,比如斜挎包、瑤服等,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其他地方的大學生來到她這里,向她學習如何織瑤繡。通過與趙鳳香老師交談,我們對瑤繡創新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見解與認識。
通過這次調研實踐,我深刻認識到非遺傳承與創新是一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工程”。對于非遺傳承人來說,要堅守瑤繡本真,同時也要具備開放的心態,積極探索與社會的融合方式;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要增強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認同,主動參與到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中來;而對于社會來說,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保護非遺傳承人的權益,為非遺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保障。
未來,希望瑤繡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關注瑤繡非遺,讓這項非遺走出廣西,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圖1 梁芯瑞在金秀縣街頭收集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