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的人生邁進下半場,同步前行的是一場席卷全球的瘟疫——新冠肺炎。
人生如果以80年為計,40歲是中點。
人生如果是一場競技,40歲以前是上半場,40歲以后是下半場。
2020年伊始,從武漢傳來有關肺炎的消息,沒有人知道這場疫情是怎么起來的,有人說是因為一只蝙蝠,有人說是美國的生化武器,總之,大家對疫情的源頭恨之入骨,大家對吃蝙蝠的人,或者研究生化武器的人,或者其他什么人,都恨不得把他踩個稀碎,打入十八層地獄。
臨近鼠年春節,緊張的空氣傳到了廣州,人生下半場隨著疫情開始了。
春節
這個春節不同往日。
春節前幾天,口罩、消毒液暢銷,反應遲鈍的我并沒有馬上去采購,只是返鄉過年時帶上了家里庫存的幾個口罩。有的人已經敏感的感到氣氛不對,許多出行計劃按下暫停鍵,機票、火車票退票增加。廣州南站排隊的人流比平常短了些許,大部分人都帶上了口罩。口罩的作用,除了隔離病毒,也隔離了人們高談闊論的欲望,車廂里人聲靜寂,只有偶爾傳來小朋友的嬉鬧聲。
老家還是一如既往的寧靜,時不時傳來雞鳴狗叫聲,人們的生活和平常一樣,沒有人戴口罩,似乎是疫情之外的世外桃源;氐郊液,我們就取了口罩,盡情呼吸山里的清新空氣,這次是有史以來戴口罩最長時間的一次了,人總是渴望自由,最起碼呼吸要自由,只是接下來的幾個月,這種自由被剝奪了。
在外的人陸陸續續回家過年了,村里偶爾出現幾個戴口罩的,就知道是從外地回來的。過幾天,聽說鎮上和縣城也開始有人戴口罩了,我們把活動范圍圈在村里。
正月初一,每年村里最熱鬧的時候,人們互相走動拜年,祝賀新年,鞭炮聲此起彼伏。這些年鞭炮的質量越來越好了,大炮仗的聲音一個賽一個,炸得人震耳欲聾。村里滿是硝煙的味道,高密度的聚在一起,久久不能散去,猶如戰場一般。下午,陸續傳來各地“封城”“封村”的消息,喧鬧的村莊慢慢安靜下來,電話的聲音多起來,大家相互在電話里問候新年,同時交流一下疫情的消息,就拜年的方式達成一致,都不再上門了。因為擔心交通問題,我們決定提前返回廣州。
此時對于疫情才有迫在眉睫的感覺,才想著要買口罩、酒精等,只是附近的藥店都掛出“口罩賣完”的牌子,于是趕緊上網找,醫用口罩全無,只得搜了一堆各式各樣的口罩,聊勝于無。
這是一個漫長的春節,工作以來第一次持續過完元宵節,因為每天都困在家里,困在床上或者沙發上,讓人更加感覺日子無比漫長,總有種居家坐牢的感覺。
窗外
窗外,時而晴,時而雨,時而陰,有時會傳來幾聲小鳥叫聲,除此之外就是寂靜。
距離窗戶兩米的小路上,平常會有行人來來往往,如今,只有步伐輕快的人影閃過,偶爾會有媽媽帶著孩子在散步,她們的口罩似乎在警示,窗外是未知的危險場所。窗戶成了隔斷病毒的防毒網,窗內是安全的,而窗外也許就有那可怕的病毒在游蕩,隨時準備鉆進屋子來,以致讓人不敢把手伸出去,生怕中了毒。
在這個加長版的假期里,全家大小都窩在小小的房子里,每天只有吃喝拉撒睡,完全過上了豬一樣地生活,腰圍眼見著長了一圈。
雖然孩子很可愛,手機也有吸引力,憋得久了,總想出去看看,總想出去透透氣,只是不敢輕易嘗試,所以看看窗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窗外的風景日復一日并沒有什么變化。沿著小路的一排樹還是生機勃勃,陽光透過樹葉稀稀疏疏的灑在窗戶上,微風吹過,樹葉起舞,窗戶上的陽光也搖曳起來。
隔著防盜網看窗外,越來越覺得自己像一個囚徒,人被困住了,心也被困住了,甚至思想也被困住了,什么都不想去想,或者活著就行,活著就好。
口罩
口罩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跟人類如此關系緊密,每天都親密接觸,不可分離,乃至于不戴口罩出門就感覺像光屁股出門一樣。
我從來不知道口罩還分這么多種類。有分醫用、非醫用口罩,醫用口罩又分醫用防護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普通醫用口罩;有分棉布、紗布、海綿、無紡布、活性炭、高分子材料口罩;有分耳帶式、頭戴式口罩;最出名的應該是N95口罩,專家推薦,對付病毒最管用;最醒神的是明星款口罩,口罩的作用應該是防病毒、防霧霾、防粉塵,但明星款口罩不防這些,其主要作用是防偷拍,真讓人大開眼界。
2月初,在京東、淘寶搜索口罩,已經沒有醫用口罩了,可是手里沒口罩,心里就發慌啊。于是,不管什么口罩,買買買,下手還要快,有的店,剛看完,考慮了幾秒鐘,再進去就沒貨了。再不能遲疑了,搜羅了幾十家店,還限量,于是買到十幾種口罩,各式各樣,大大小小,每種都買幾個,花了一千多大洋,最后有的店家發不了貨,退款。
我把每種口罩都試了一下,感覺還是明星款口罩好,關鍵是透氣,戴上口罩讓人有明星的即時感,只是不適用現在,出門還得再帶一層口罩,如此又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棄用。
口罩還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防丑,反正都遮了一大半臉了,戴眼鏡的就更佳;緩解各種尷尬,因為臉紅不會被看到;拍照也不用找角度,怎么拍臉都小;省口紅、省臉霜等等,對女同胞來說省錢;口罩似乎減少了人們語言交流的欲望,這對性格內向的人是絕對的好事。戴口罩還從某種意義上調整了人際交往規則,比如:遇到不喜歡的人,可以假裝沒認出,有人說:“戴口罩不用對誰都擺出一份笑臉,臭著臉也可以好好過一天。”確實,戴口罩好爽!
生死
每一天,世界上都有人生,有人死。這段時間也不例外,只是死以一種更猛烈的形式呈現出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了一個個冰冷的數字。到4月底,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累計中國四千多人,美國五萬多人,全球近二十萬,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中。
多少家庭破碎,乃至消亡。人間悲劇不斷爆發。有時真是擔心厄運會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想想確實可怕,只能盡量做好防護,每天打的上下班,工作成本劇增。每次從外面回來都感覺渾身上下都是病毒,必須把身上的物件都取下來消毒,然后洗手、洗澡、洗衣服,一套流程走下來,才如釋重負,生怕給兩個閨女帶來病毒。
這期間,我第一次經歷了親人的離去,當然與疫情無關。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直面了親人的生與死。3月,小妹的女兒出生,十多天后爺爺去世,4月,大妹的兒子出生。
我的親人,來了年幼的,走了年長的,這是生死的輪回嗎?趁著回去給爺爺發喪,順便去看了一下小外甥女,這個瘦瘦的小家伙身上看不出一點爺爺的痕跡,兩人的命運原本就沒什么關系,只是兩人的生或死間隔那么近,爺爺都沒能看到這個小家伙一眼。
方方
方方是誰?我原本是不知道的,沒聽過這個名字,更沒看過她的作品,后來搜索了一下她的資料,記住了她的主要信息,原湖北省作協主席,曾出版多本書籍。
這次疫情讓方方火了,火得一塌糊涂,是因為她的日記。
起初只是無意間翻到她的日記,草草看了幾篇,對我沒有什么吸引力,無非就是一個小老太把一些東家長西家短聽來的東西寫成了日記,也算是可以了解一下武漢的情況。
方方的火是迅猛的,有越燃越旺的趨勢,關注度達到極點,幾乎可以媲美鐘南山了。網上對這事吵作一團,有贊有彈,有人說她記錄了真實的武漢,說了真話,是反體制的英雄,堪比魯迅先生;有人說她心理陰暗,專門盯著光明中的黑暗點,而且是道聽途說,制造恐慌。隨后我又翻看了幾篇日記,沒什么出格的言論,啰里啰唆,也沒有什么文學風采。字行里間印象最深的是兩個詞“聽說”“極左”。
歸納一下,還是覺得此事不太妥當。誠然,方方寫日記是她的自由,只是有幾點需要考慮。一是身份,原湖北省作協主席,體制內廳級干部;二是形式,日記,應該是真實地記錄,但是這些所謂日記卻都是聽來的,聽這個說,聽那個說,本身就讓人覺得不靠譜,出現幾個錯誤正是被批評最多的點;三是時間,在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全力抗疫的時候,把日記發表在微信公眾號上合適嗎?假如她是一個自由作家,假如她寫的不是日記而是小說什么的,假如日記沒有在網上公開也許又不一樣吧。
方方呼吁“言論自由”,又痛恨他人“言論自由”,把批評她的人戴上極左的帽子,冠以“文革”余孽。日記寫完了,如果此事到此結束,無論支持者或反對者雙方都還可以算在“言論自由”以內,當然雙方的謾罵、攻擊不在此列。
方方接下來的操作可就真不地道了。方方日記迅速的翻譯成英文、德文即將出版,而且已經在亞馬遜預售,這么急切的做法總讓人有一種陰謀的感覺,必然地招致了更多的質疑和唾罵。現在是什么情況,國際輿論想把責任推向中國,把疫情的鍋甩給中國,現在是中外輿論戰的決戰時刻,方方日記外文版的介紹直接向中國亮出了刀子。一部分支持者變更了陣營,更多人的人認為這是給外國送子彈,而支持者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方方微博轉發了支持者語錄: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會因為一本書的出版就崩塌掉!中國會被一本日記打垮嗎?當然不會,方粉們也太抬舉方方了,不過就是出版一本日記而已,和國家之間的博弈相比算不上什么事。
不過這事有個類比:某人在你身上甩了一坨鼻屎,卻有人說:不就一坨鼻屎嘛,人又不會死。是啊,不就一坨鼻屎嘛,就是惡心了一下,擦掉就行了。
很難想象方方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心理這個時候在國外出版方方日記,即便要出版,就不能再等等?我只想說:方方,你太急了!
病毒
病毒是什么?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并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
病毒有很多種,有的可與人和平相處,否則的話,人體免疫系統會干掉病毒,或者病毒攻擊人體組織,讓人生病甚至死亡。
病毒和人類的關系,類似于人類和地球的關系。病毒寄生在人體中,不斷繁衍,大肆破壞宿主人類的身體機能,甚至導致人類的死亡;而人類寄生在地球,不斷地向地球索取資源,人類為了自己無盡的欲望,把地球破壞得千瘡百孔,這種行為和病毒沒有本質的區別,也可以說,人類就是地球上的病毒。
反過來,地球會啟動防御機制。地球上殺死人最多的既不是戰爭也不是自然災害,而是病毒,歷史上,“天花”等病毒曾致死的人不計其數,數以億計。
整死宿主的病毒不是好病毒,宿主一死,自己也跟著完蛋,對病毒自身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無論是病毒和人類,還是人類和地球,也許都應該考慮一下,和平相處,可持續發展。
如今人類已經感受到危險,環保主義開始流行,只是道阻且長。
疫情還在繼續,生活還要繼續。
下半場才剛剛開始,未來究竟會怎樣,誰也不知道,活在當下,珍惜當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