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與才華──兩者和命運
作者:湖北大學生網 來源:湖北大學生網
名氣與才華,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兩個話題。
然而,關注這兩個話題的人群是截然不同的:關注名氣的是市民大眾,而關注才華的則是知識水平較高的階層和專家學者。
在市民百姓看來,社會普遍認為名氣與才華就是一回事,名氣大的才華也大,他們分不清也不知道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名氣大的不一定有多大的才華,而真正有才華的人不一定很有名氣。就拿音樂界來說,有些人只唱了一首歌就名聲大振,如胡松華、劉秉義、楊洪基等以及郭蘭英、才旦卓瑪、李雙江、李谷一、閻維文、毛阿敏……他們憑得是天生的好嗓子,雖然歌唱得好,可那只是嘴巴上的“唱功”;而那些為他們作詞作曲的人都是靠腦子思考靠智力的“創功”,未必才華就比不上他們,可詞曲作家卻沒有什么名氣,極少有人知道詞曲作家們的姓名。
可“唱功”再好的也不一定會有名氣,如李世榮從五十年代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的主題歌領唱開始,給200多部電影配唱了400多首主題歌,其中《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等很多都是家喻戶曉風靡全國的好電影,而他卻沒有什么名氣,很少有人知道他。而且,像李世榮一樣嗓子好唱功也好的大有人在,可同樣沒有名氣,
這是為什么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除了名氣才華之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名詞:命運,也就是人們常常會提起的時運或運氣。
自從有人類以來,命運這個若有若無的現象就像影子一樣若及若離地伴隨了人類五千多年。
時運,即是說人生要逢時走運,才能順心如意,這應該是人生最重要的關鍵。
可在現實社會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逢時走運的。這又是為什么呢?有古語說: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牌。
……
再來看文學界,劉心武、陳世旭、蔣子龍等人無疑是撞了大運,他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都是僅憑一篇看不出有多少才華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小鎮上的將軍》和《喬廠長上任》就一舉成名,繼而躋身高位,可謂是官運亨通名利雙收。后來他們也沒有寫出什么很有才華的優秀作品來……而建國以來,有許許多多優秀的長篇中篇小說如《大浪淘沙》、《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戰斗的青春》、《林海雪原》、《紅巖》、《戰斗在敵人的心臟》和《第二次握手》等等,以及許多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作者們的才華也都不比他們差,卻沒有多大的名氣,很少有人知道……
還有在美術國畫界,其百年后才被公認的國畫大師黃賓虹、黃秋園等,他們在生前毫無名氣,都是默默無聞的……
名氣與才華不匹配的更多是在文學藝術方面,因為科技研究發明創造等項目都有實在的數據和東西,田徑體育競賽也有規定的時間技巧等標準和要求……唯有文學藝術的作品沒有標準答案,會因為評判和欣賞者的素質和水平、欣賞評判者的角度和愛好,以及欣賞評判者的境界和層次的高低等許多方面的原因,而有很多的差異爭論,其中原因也不乏有妒嫉和壓制等因素的存在。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發出由衷的感嘆: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竄梁鴻于海曲,非無圣主,屈賈誼于長沙,豈乏明時?
現在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天才面前,一切勤奮和努力都一文不值。而我認為這說的還不夠全面,還應該再加上一句:在命運面前,一切天才和才華都一文不值。
既然命運如此重要,那么人的命運能不能改變呢?五千多年來,人們都在關注并思考這個問題,普遍認為人的行為可以改變命運,即多做善事會有善報……
于是,就有了許多勸惡向善的名言警句和傳說故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名氣與才華之間,沒有什么必然的關系;而命運則似乎關乎或者說決定著這兩者在人生中大小有無的存在……
命運,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又說不清道不明的影子,似乎會長久地伴隨著人類,永不消逝……
發布時間:2022-10-16 責任編輯:李冰 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