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與調研過程
2025年7月,曲阜師范大學工學院“科技賦能,家裕戶興”實踐隊赴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經濟開發區博昌街道,圍繞現代鄉村化工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展開調研。實踐隊以家裕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為典型案例,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參與勞動等形式,深入探究科技如何賦能傳統產業轉型、推動鄉村振興。博昌街道曾因鹽堿地無法耕作而經濟滯后,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將荒廢灘涂轉化為化工產業園,吸引企業入駐。家裕化工在此背景下成立,依托自動化設備升級、安全體系完善及勞動力本地化招聘,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實踐隊重點考察了氯代胺生產車間,觀察自動化投料、工業鍋爐密封化操作等技術創新,并與工人、街道辦主任及企業負責人進行訪談,全面了解產業對稅收、就業、基礎設施的帶動作用。
二、實踐發現與成果分析
調研顯示,科技賦能為鄉村化工產業帶來三重變革。一是生產效率與安全性的雙重提升。家裕化工通過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操作,實現“人毒分離”,工人無需直接接觸有毒原料,夏季高溫環境下產能仍穩定(如一周生產1000噸氯代胺)。新安裝的空調和健康監測系統進一步優化了工作環境,工人滿意度顯著提高。二是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企業年稅收增長帶動政府財政投入鄉村振興項目,如硬化路面工程既解決化工運輸需求,也便利村民出行;產業園配套的水電線路同步改善民生基礎設施。此外,工廠吸納本地勞動力200余人,促使青年返鄉就業,周邊物流、餐飲等產業隨之興起。三是環境治理與集約化發展。政府通過貸款政策支持企業購置污水凈化設備,形成“生產-環保”協同模式,避免傳統化工廠的污染問題,實現產業集聚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這些實踐印證了“新質生產力”對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以技術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三、實踐總結與鄉村振興啟示
本次社會實踐揭示了鄉村化工產業振興的可行路徑。首先,因地制宜的產業選擇是關鍵。博昌街道利用鹽堿地資源發展化工,既盤活閑置土地,又規避農業短板,體現了“現實+自身”優勢融合的發展邏輯。其次,政策與科技需形成合力。政府通過稅收優惠、基建配套、環保監管等政策引導企業升級,而企業則以自動化、綠色生產響應,雙方協作構建了“科技-政策-民生”閉環。最后,人才與人文關懷不可忽視。家裕化工通過技能培訓、福利改善提升工人歸屬感,同時反哺社區,形成“企業-村民”共生關系。
作為新時代青年,實踐隊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需打破傳統思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未來,我們建議進一步推廣“高校-企業-政府”三方合作模式:高校提供技術研發支持,企業落地轉化,政府優化政策環境,共同推動鄉村產業向高效、綠色、人性化方向轉型。此次實踐不僅拓寬了隊員的視野,更堅定了我們投身鄉村建設的信念——科技賦能的星星之火,終將照亮鄉村振興的廣闊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