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探索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活化路徑與傳播機制,2025年7月中旬,湖北大學旅游學院研究生“紅途先鋒探索”暑期社會實踐團赴湖北省紅安縣開展專題調研。團隊成員先后走訪了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王近山故居與黃麻紀念園紅色宣講館,通過實地參觀與訪談座談相結合的方式,聚焦革命歷史人物的精神傳承與紅色文化資源的當代表達,力圖從青年視角提出可行性建議。
探尋人物記憶:在歷史現場感知理想信念
紅安是中國著名的將軍縣,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王近山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調研第一站,實踐團走進董必武故居,在一間間樸素陳列的展室中,細讀董老早年留學經歷與晚年主持國家法制建設的珍貴史料。團隊成員在留下來的資料下,了解到董必武堅持革命理想、倡導法治精神的一生,這不僅是對黨史的補課,也為新時代青年提供了品格標桿。
圖為實踐團參觀董必武同志故居 鄭金秋 攝
在李先念故居紀念園,團隊成員通過展館中保存的手稿、文電、戰地信件,近距離觀察這位杰出國家領導人在革命歲月與建國初期的多重角色。李先念的務實作風、清廉操守與改革眼光,在展覽細節中得到充分體現,引發團隊對“忠誠與擔當”內核的再認識。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李先念同志故居簡介 項盎然 攝
隨后,實踐團走進王近山將軍故居。王將軍是新中國軍事體系中的重要人物,也是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的原型之一。他果敢、倔強、忠誠、剛烈的將帥風采,既通過歷史檔案得以呈現,也在影視文化中被賦予了強烈的當代傳播價值。團隊圍繞“紅色英雄的文化重塑”這一主題展開討論,認為紅色人物的時代講述需要真實而不失情感張力,更需在尊重史實基礎上探索大眾接受路徑。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看王近山同志生平經歷 劉政 攝
訪談交互:走進紅色傳播的現實場景
在調研的最后階段,實踐團來到黃麻紀念園紅色宣講館,與當地文旅管理人員及宣講員代表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紅安縣近年來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的創新做法。
訪談中,相關負責人介紹,紅安縣作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正探索以“政策驅動+市場運營+人才支撐”的路徑推進資源活化。一方面通過建立紅色研學基地、開展宣講比賽、紅色演藝等形式,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力與接觸面;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嘗試將紅色故事與數字技術、沉浸式體驗、區域文旅聯動相結合,打造覆蓋鄂豫皖的紅色文化傳播網絡。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旅游紅安縣旅游協會會長 陳國良 劉政 攝
團隊成員特別關注了“紅色小劇場”與“研學課程”建設的落地情況,并在現場觀摩了紅色文化小劇。幾位來自基層的年輕講解員分享了他們的成長經歷與宣講心得,他們不僅在傳播歷史,也在把自己的青春與這片土地聯系在一起。這種“人帶人”的講述方式,讓歷史不再遙遠,更具溫度。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講解員和紅安縣文化和旅游局紅色旅游負責人萬振濤主任 劉政 攝
青年思考與建議:從觀察走向參與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團隊成員不僅收獲了對紅色歷史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從紅安縣的發展實踐中看到了紅色資源“活”起來、“火”下去的路徑與挑戰。結合調研所見所聞,團隊提出幾點青年視角的觀察與建議:
當前紅安的紅色研學體系已初具規模,但課程內容偏重參觀導覽,建議進一步開發以人物精神為核心的情境化教學模塊,增強學習的沉浸感與教育的實效性;在文化傳播層面,可圍繞董必武、王近山等典型人物打造系列化紅色文化IP,推出數字文旅產品與衍生內容,提升傳播深度與青年群體的吸引力;針對資源布局分散、銜接不暢等問題,建議整合紅色點位與交通系統,形成高效便捷的紅色旅游線路;同時,鼓勵構建“大別山紅色文化協作平臺”,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內宣傳協同、資源共建與信息互聯。
團隊成員表示,紅色文化的傳承不僅是文獻的整理、場館的建設,更是一次精神的對話與時代的接力。未來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深化調研成果轉化,以青年之筆描繪紅色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為革命老區振興與紅色精神弘揚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