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賦能鄉村工業:自動化技術推動生產變革
在2025年暑期社會實踐中,曲阜師范大學工學院“科技賦能,家裕戶興”實踐隊深入東營、濱州等地的鄉村化工廠,實地考察科技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以氯代氨生產為例,工廠通過引入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操作,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安全性。過去依賴人工投料的危險環節,如今由機器精準完成,實現了“人毒分離”,工人不再直接接觸有毒物質,工作環境從高溫高濕的艱苦條件轉變為配備空調、防護設施的現代化車間。這種變革不僅降低了職業風險,還通過技能培訓提升了工人競爭力,使收入水平與家庭生活同步改善。實踐隊員在參觀中深刻體會到,科技不僅是生產力的飛躍,更是對勞動者尊嚴的守護。正如一名工人所言:“新設備讓我們擺脫了‘拿健康換工資’的困境,現在干活更有底氣。”這種以技術為核心的產業升級,為鄉村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產業聯動鄉村經濟:從單一生產到生態繁榮
鄉村化工廠的崛起不僅惠及工人,更成為激活區域經濟的“引擎”。實踐隊走訪發現,工廠規模的擴大催生了物流、餐飲等配套產業,周邊村莊的硬化路面工程因運輸需求而完善,既解決了產品外銷難題,也便利了村民出行與農副產品流通。在濱州沾化經濟開發區,鹽堿地資源被轉化為化工產業優勢,低成本產品占據市場的同時,當地還探索“金融+化工”的產融模式,通過金融科技平臺推動產品深加工與品牌化,破解“低附加值”困境。此外,工廠提供的就業機會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增收,許多家庭因此蓋新房、添家電,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一名村干部感慨:“過去年輕人往外跑,現在工廠來了,村里有了人氣,經濟也活了起來。”這種以工業反哺農業、以產業帶動民生的路徑,生動詮釋了“鄉村振興”的深層內涵——不僅是物質富裕,更是城鄉差距的彌合與鄉村活力的重塑。
三、青年擔當與未來展望:科技興農的使命傳承
此次實踐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離不開青年的參與和創新。在沾化區東洛村,實踐隊不僅調研化工產業,還通過慰問老黨員、關愛留守兒童、開展環保宣傳等行動,將專業知識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座談會上,隊員們與當地干部共商“智慧工廠”“綠色化工”等發展方向,提出整合高校技術資源、搭建產學研平臺等建議。帶隊隊長李佳霖總結道:“科技賦能不是冷冰冰的機器替代,而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升級。”隊員們也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既要讀懂鄉村的迫切需求,也要以創新思維破解發展瓶頸,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展望未來,隨著自動化、金融科技等要素持續注入,鄉村工業有望邁向更高水平的集約化與綠色化,而青年一代的躬身實踐,必將為這場變革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