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青少年的科學素養(yǎng)與愛國情懷,2025年7月11日上午,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聯(lián)合方碑社區(qū),開展了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主題的第七站實踐活動。活動通過PPT宣講與填涂科學繪本相結合的形式,讓社區(qū)青少年深入了解“兩彈一星”的輝煌歷程,感受先輩們的愛國奉獻精神。
活動伊始,主講人楊若苓通過和小朋友進行互動游戲開啟了“兩彈一星”主題宣講。她首先介紹了中國核工業(yè)的發(fā)展背景,提及中國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擁有核武器、擁有完整核科技工業(yè)產(chǎn)業(yè)鏈的國家之一,70年來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發(fā)展道路。隨后,重點講述了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研制歷程。
圖1主講人向小朋友們介紹原子彈的研發(fā)歷程
在講述過程中,楊若苓詳細介紹了研究核武器相關機構的成立與發(fā)展。1956年11月16日,第三機械工業(yè)部設立,主管核工業(yè)建設和核武器研制工作。期間,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選定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眾多科研人員匯聚于此,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展工作,“頭頂烈日,明月作營帳,饑餐砂礫飯,笑談渴飲苦漿
水”便是他們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終于在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爭氣彈”橫空出世,震撼世界。小朋友們對核武器的研究事業(yè)表現(xiàn)出極高的興趣,紛紛舉手表達對科學家們的敬佩之情。
圖2小朋友們積極表達對科學家們的敬佩之情
接著,主講人給小朋友們分享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淦昌的感人事跡。王淦昌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曾在科研道路上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1961年,他接到回國密電后,毅然放棄熟悉的研究工作,秘密參與原子彈研制,并改名“王京”,踐行“我愿以身許國”的誓言。在蘇聯(lián)專家全部撤走、帶走圖紙資料的困境中,他與其他科研人員共同努力,為中國核武器研制做出巨大貢獻。從1961年到1978年,他隱姓埋名17年,直至1978年才恢復身份。在聽了王淦昌院士的事跡后不少小朋友表示自己今后也會好好學習,長大要當一名科學家,報效祖國。
宣講結束后,填涂科學繪本的涂畫活動熱鬧展開。孩子們拿起彩筆,在科學繪本上描繪原子彈爆炸的壯觀場景、科研人員工作的畫面等,用色彩詮釋自己對“兩彈一星”精神的理解。在涂畫過程中,他們不時交流著宣講中聽到的故事,進一步加深了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感悟。
圖3小朋友們繪制“兩彈一星”繪本
此次活動以“兩彈一星”精神為核心,通過“PPT宣講—科學繪本涂畫”的環(huán)節(jié)設計,讓孩子們在聆聽與創(chuàng)作中,深刻體會到“兩彈一星”背后蘊含的愛國奉獻、自強不息、協(xié)同攻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讓優(yōu)秀精神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激勵他們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撰稿人: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楊若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