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研學非洲豬瘟等50余種疫病防控體系,為快檢技術注入國家級實驗室基因。
2025年6月4日,一支青年科創團隊——“疫秒檢”,走進國家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深度實踐。在碩士研究生導師丁丹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身著白大褂深入級獸醫實驗室,零距離學習動物疫病進化追蹤、人畜共患病防控等核心技術,為其研發的“非洲豬瘟RPA快檢試劑盒”注入國家級科研智慧。這場“實驗室-產業端”的跨界對話,彰顯了新時代青年科技人才扎根一線的實干精神。
一、探秘疫病防控“國家隊”作為我國動物疫病防控的“最強大腦”,國家動物疫控中心承擔著重大疫病預警、毒株變異監測等核心任務。在這次實踐中,團隊系統學習了三大知識模塊:
1.疫病防控戰略體系:涵蓋非洲豬瘟、布魯氏菌病等50余種重點疫病的傳播鏈阻斷方案;
2.病毒進化追蹤技術:通過基因測序解析ASFV(非洲豬瘟病毒)跨區域變異規律;
3.人畜共患病聯防聯控:建立“檢測-預警-治療”全流程公共衛生響應機制。
“人畜共患病占現有傳染病的60%,而布病等疫病每年致經濟損失超百億。快速精準的現場檢測,是防控的第一道閘門。”丁丹老師在講解中強調。
二、實驗室里的“科技震撼”在嚴格穿戴防護服、鞋套并完成消毒流程后,團隊進入核心實驗區。丁丹老師現場演示了四大關鍵技術場景:
1.樣本檢測全流程:從核酸提取到RT-PCR復核的標準化操作;
2.二代測序技術應用:利用Nanopore平臺實時監測病毒基因突變;
3.血清學診斷金標準:ELISA與膠體金試劑的聯用策略;
4.生物安全防護體系:負壓實驗室、雙扉滅菌器等“防泄漏”設計。
當看到實驗員通過微量病毒基因片段還原完整傳播鏈時,團隊創始人范馨允感慨:“這讓我們更堅定RPA試劑盒的研發方向——必須把國家級實驗室的精度,‘壓縮’成養殖場能用的便攜工具!”
三、產學研融合的“雙向賦能”此次研學中,“疫秒檢”團隊展示了自主研發的
凍干微球RPA快檢試劑(常溫儲存7天活性>95%),其20分鐘現場檢測能力引發中心專家關注。丁丹老師評價:“青年團隊將實驗室技術轉化為基層可用的‘防疫武器’,這正是產學研融合的典范。”
據悉,該團隊正將研學成果融入三項升級:
1.在試劑盒中增加
布病聯合檢測通道,拓展人畜共患病防控場景;
2.借鑒中心基因數據庫,建立
ASFV區域毒株變異預警模型;
3.優化便攜檢測箱的
生物安全防護設計,達到實驗室標準。
四、青年力量守護“同一個健康”“人病獸防,關口前移”是本次實踐的核心命題。范馨允表示:“我們計劃在湖北建立10個養殖場檢測示范站,將疫控中心的技術標準直送一線。”
國家動物疫控中心相關負責人指出:“期待更多青年團隊投身動物防疫‘最后一公里’,共同筑牢公共衛生安全網。”
項目負責人:范馨允
電話:17770129795
郵箱:
25343294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