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服務團隊的志愿者們,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走進揚州市寶應縣小太陽教育托管中心,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他們用細致的陪伴和專業的輔導,與孩子們共同度過了一段充滿歡笑與收獲的夏日時光。"/>
2025年8月的寶應,暑氣正濃,蟬鳴織就了一首夏日的交響曲。13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團隊的志愿者,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赤誠與熱愛,跨越地域的阻隔,走進了揚州市寶應縣小太陽教育托管中心,開啟了一場以“教育賦能,溫暖童心”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紅心研墨”團隊的行動,始于一份極致的用心。籌備階段,志愿者們事無巨細,線上對接明晰需求,7月下旬,一支先遣小隊更是親自前往寶應,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用卷尺仔細測量了活動室的每一個角落,評估安全風險;他們與中心的老師們座談,深入了解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大致性格特點和學業薄弱環節;他們甚至記下了教室采光最好的位置和戶外活動場地的樹蔭分布,只為給孩子們最安全、最舒適的活動體驗。他們提前分析學情,精心備課,反復演練教學技巧,懷著緊張又期待的心情,迎來了與實踐伙伴們的初見。輔導課堂,耐心潤物無聲 課業輔導是每日的必修課。志愿者們并非簡單告知答案,而是俯下身來,用孩子們能理解的語言搭建思維的階梯。實踐成員聲情并茂的講述,配合著夸張的肢體動作,讓孩子們笑得前仰后合,也在歡聲笑語中牢牢記住了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告訴孩子們:“語文不是死記硬背,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背后都可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他們用彩色的筆將數學難題可視化,用生動的比喻讓語文知識故事化。從迷茫困惑到豁然開朗,孩子們眼神的變化,是驅動所有志愿者克服疲憊的最大動力。這份日復一日的耐心,不僅疏通了知識上的堵點,更在潛移默化中,向孩子們傳遞了一種嚴謹治學、樂于探究的人生態度。
創意時光,巧思點亮童心
為釋放孩子們的天性,實踐團隊設計了多元的創意活動。繪畫與手工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情感的表達。繪畫課上,孩子們的畫作色彩斑斕,構思奇妙:有的畫了滿桌的媽媽做的菜,那是“家的味道”;有的畫了星空下的稻田,那是“爺爺的農場”;還有的畫長了翅膀的教室,可以飛到爸爸媽媽打工的城市……每一幅畫都是一個純真世界的窗口。志愿者們不僅是指導者,更是傾聽者,他們鼓勵孩子講述畫中的故事,并用精美的畫框將作品一一展示出來,給予他們最大的肯定。手工課上,彩泥、卡紙、廢舊瓶罐在孩子們手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一艘艘揚帆的船、一座座奇特的城堡逐漸成型。過程中,難免有孩子因為做得不像而氣餒,實踐成員總會第一時間上前,指著作品的一個獨特之處說:“看,你這個帆的角度特別有乘風破浪的感覺,多酷啊!”及時的鼓勵,保護了珍貴的創作熱情。故事會上,從最初的羞澀到主動舉手,孩子們的語言自信在鼓勵聲中一點點建立起來。這些活動,極大地鍛煉了隊員們的組織協調和應急處理能力。
文化行走,腳步丈量歷史
在寶應中學,實踐成員們化身導游,帶領孩子們漫步于綠樹成蔭的校園,參觀圖書館、實驗室和寬闊的操場。望著教室里正在自習的學長學姐,孩子們的眼神里充滿了好奇與向往。志愿者趁機與他們聊起大學生活,聊起不同的學科和專業,在他們心中悄悄播下了一顆名為“理想”的種子。“我以后也要考大學,來這里讀書!”一個男孩指著教學樓大聲宣布,引得大家會心一笑。而在古運河邊,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年代和事件。實踐成員提前做足了功課,將運河開鑿的歷史、漕運的興衰、沿途的詩詞歌謠,化作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孩子們觸摸著斑駁的堤岸石磚,看著河中悠悠駛過的駁船,感受著濕潤的河風,仿佛能聽到千年前的槳聲燈影。“原來我們每天生活的家鄉,有這么了不起的歷史!”一種深沉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油然而生。這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讓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變得可知可感。心得體悟,青春與童真雙向賦能
這段社會實踐旅程,是實踐成員們的一堂“成人課”。他們理解了責任的分量,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學會了與不同背景的孩子共情。孩子們的純真與進步,給予了志愿者們巨大的精神滋養。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服務團隊的此次寶應之行已圓滿畫上句號。但于細微處見真情,在陪伴中共成長的故事仍在延續。服務教育、服務社會的旅程,對于這支年輕的隊伍而言,永無止境。他們帶走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沉甸甸的思考;他們留下的,是希望的種子和這個夏天最溫暖的陽光。這份赤誠的“紅心”,必將研開更濃的墨香,書寫更多青春與童真交織的動人篇章。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服務團隊圓滿完成了此次任務,但服務教育、服務社會的旅程,永無止境。
作者署名:(通訊員 謝湘媛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