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十月紀事:在創新與溫度間生長
國慶假期后的首個清晨,工科樓前的廣場已被警戒線圍出環形賽道。朝陽穿過薄霧落在賽道中央的 LED 屏上,滾動顯示著 "智能車挑戰賽決賽" 的字樣。這場持續三天的賽事,匯集了全校 12 支隊伍的自制智能車,它們將在模擬城市路況的賽道上完成避障、自動泊車等 12 項任務。
智能賽道上的青春競速
賽道旁的觀賽區,折疊椅拼成的方陣里不時爆發出歡呼聲。一輛銀灰色小車以 0.3 秒的優勢沖過終點線時,調試區的隊員們突然集體站起擊掌 —— 他們的 "領航者號" 剛剛刷新了連續繞樁項目的校紀錄。這輛車的外殼用 3D 打印技術制成,車身覆蓋著學生自主編程的傳感器模塊,在暗光環境下仍能精準識別彩色路標。
裁判組使用的實時評分系統由計算機學院師生聯合開發,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實時顯示著每輛車的速度曲線與誤差值。賽事負責人介紹,今年的參賽作品在能源效率上較去年提升 40%,有 6 支隊伍采用了太陽能輔助供電技術,"學生們把課堂上學的控制理論,變成了能在賽道上跑起來的創新成果"。
圖書館里的空間革命
與此同時,圖書館三層的改造工程進入收尾階段。施工人員正將最后一批智能書架推入新開辟的 "協作學習區",這種書架配備的 RFID 芯片能自動識別書籍位置,學生通過終端查詢時,對應區域的指示燈便會亮起。改造后的空間取消了傳統閱覽室的隔斷,取而代之的是半開放式討論艙,艙內的智能玻璃可一鍵切換透明或霧化模式。
在試運行的 "數字人文實驗室",幾名學生正用紅外掃描儀處理古籍善本。這個由圖書館與歷史學院共建的實驗室,配備了高清成像系統和文本識別軟件,能將手寫文獻轉化為可檢索的電子文本。管理員指著墻上的使用數據看板介紹:"新空間開放兩周,預約量已經超過去年同期的三倍,夜間時段的使用率尤其高。"
跨學科論壇的思想碰撞
周三午后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人工智能與社會倫理" 跨學科論壇正在進行。臺上的發言者剛展示完 AI 生成藝術的案例,臺下就有人舉手提問:"當算法能創作詩歌時,人類的情感表達會被稀釋嗎?" 這場由學生會學術部發起的論壇,邀請了計算機、哲學、文學等七個專業的師生參與討論。
報告廳后排的速記員正用語音轉寫系統記錄發言,生成的文字實時顯示在兩側的大屏幕上。中場休息時,不少學生圍著展示墻討論 —— 上面貼滿了各專業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有的分析 AI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邊界,有的探討算法偏見的社會成因。論壇組織者在總結時說:"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碰撞時,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
校園農場的豐收時刻
夕陽下的校園農場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秸稈。農業科技協會的成員們正用小型收割機收割今年的試驗田,金黃的稻粒落入收集袋時發出沙沙聲響。這片由廢棄操場改造的農場,如今劃分出 20 塊試驗田,種植著從太空育種基地引進的水稻品種。
在一旁的溫室大棚里,無土栽培的生菜長勢正好。負責技術的同學打開手機 APP,屏幕上立即顯示出基質濕度、光照強度等實時數據。"我們用物聯網設備實現了精準種植,用水量比傳統種植減少 60%。" 農場角落的晾曬架上,掛著學生自制的稻穗標本,標簽上記錄著播種日期、生長周期等數據,成為生動的實踐教材。
深夜校園的守護者
當宿舍樓的燈光漸次熄滅,校園巡邏隊的電動車開始在主干道上緩緩行駛。車頂上的 LED 屏滾動播放著安全提示,隊員手持的紅外測溫儀不時掃描公共區域的電路設備。這支由校保衛處與學生志愿者組成的巡邏隊,每晚都會對全校 37 棟樓宇的消防設施進行檢查。
在研究生公寓樓下,巡邏隊員發現一輛未拔鑰匙的共享單車,通過車身上的定位系統聯系到車主時,對方正在實驗室趕項目。"最近是論文季,很多同學熬夜做實驗,我們多巡查一遍,大家就能多一份安心。" 凌晨兩點的監控中心,大屏上的熱力圖實時顯示著校園各區域的人員流動,值班人員正通過對講機調度巡邏路線。
月光掠過新建的創客中心玻璃幕墻時,三樓的實驗室仍亮著燈。幾個身影圍在工作臺前調試機械裝置,桌上散落著設計草圖與零件。窗外的銀杏葉在風中簌簌作響,像是在為這些深夜里的探索者伴奏。這座校園的十月,就在這樣的創新與堅守中,悄悄寫下新的成長注腳。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