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紅”引領“科技金”:華中農大信研黨員賦能鄉村振興
2025年8月25日至28日,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系統與合成生物學研究生黨支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黨中央關于高校服務社會發展的號召,由教師葉雙休帶隊趕赴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天星村開展“科技賦能農業,助推產業振興”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紅色研學、科技實地觀摩與成果獻策,將專業優勢轉化為服務“三農”的強大動能,為當地鄉村發展注入了“智”動力。
紅色研學:黨建破題,激活產業新動能
實踐團隊深入天星村,與村支部書記錢玉軍和布霖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蔡杰深入對話。團隊教師葉雙休向錢玉軍書記了解到,天星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創新模式,有效破解土地流轉難題,將1012.36畝閑置農田集中由合作社統一播種收割。不僅解決土地拋荒問題,也為210戶“空心村”老年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團隊成員胡益與合作社負責人蔡杰交流時,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集體機械化育秧模式和無人機輔助技術,實現精準化農田管理。無人機飛防一天可完成1000畝、撒肥可完成600畝,為農業生產注入“智慧”動能。
團隊教師葉雙休與村書記錢玉軍深入對話(左)、布霖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蔡杰與團隊胡益交談(右)
科技賦能:金色光芒,照亮田間新希望
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考察合作社種植“江漢大米”生產基地和新建糧食烘干中心。“江漢大米”作為湖北省委、省政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現代化重點打造的優質大米公用品牌,正引領合作社投身總規模達3.6萬畝的標準化種植基地項目,以優良品質和獨特口感鑄就農業強省金色名片。為突破不可控氣候導致谷物霉變和傳統晾曬空間利用率低等難題,合作社與村支部合力引進智能烘干機,從移動式和固定式雙向加速糧食深加工效率,確保含水率精準控制在14.5%以內。通過“暗室催芽+智能控溫”技術,基地出苗整齊度提升30%,每畝用工成本減少20%,有效解決散戶育秧標準化難題。這種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模式,將先進技術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鄉村發展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左)與育種大棚(右)
糧食烘干中心的固定式(左)和移動式(右)智能烘干機
成果轉化:智慧獻策,繪就鄉村新畫卷
村黨支部、合作社與團隊開展“黨建+科技”融合研討會,共同為村未來發展建言獻策。針對農產品銷售面臨的困境,村支部書記表示未來計劃打造自有農產品品牌。對此,成員賀俊文建議利用生成式語言大模型根據市場趨勢和消費者喜好,快速精煉品牌故事、設計產品包裝方案和制作宣傳海報,并通過電商直播實時互動,有效縮短產銷距離,直接向消費者展示農產品品質。針對傳統人工監測病蟲害耗時耗力問題,團隊成員胡益向合作社負責人提出無人機病蟲害實時管控方案。搭載高光譜或多光譜傳感器無人機,對農田高精度巡檢,實時分析作物生長狀況和病蟲害發生情況,結合精準噴灑技術,在病蟲害早期定點、定量施藥,減少農藥用量、降低環境污染,大幅節省人力成本,實現農業生產綠色化、智能化。會議結尾村書記和合作社負責人深信,在“黨建紅”引領和“科技金”加持下,鄉村振興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實踐團隊與天星村黨支部、布霖種植專業合作社合影
此次實踐是研究生黨員將專業優勢融入國家戰略的體現,為新時代高校黨建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未來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將繼續引導學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心智的榮光灑向廣闊鄉村。
文字: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湖北省隨州市何店鎮天星村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團 賀俊文 胡益
攝影: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湖北省隨州市何店鎮天星村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團 葉雙休
審核: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葉雙休 苗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