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至9月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學院赴華陰市調研隊走進陜西省華陰市,圍繞鄉村產業發展現狀展開深入調研。團隊先后走訪了華山鎮五方村傳統紅薯粉條加工產業、三集村大棚種植與特色民宿產業,并在華山游客中心開展游客訪談,從多角度探析鄉村振興中的機遇、困境與可能路徑。
五方村紅薯粉條:老手藝遇到新難題
8月31日下午,實踐團隊首站來到以紅薯種植與粉條加工聞名的五方村。據了解,該村采用“小麥玉米+紅薯”輪作模式,紅薯被手工加工成粉條,因其口感爽滑、原料純粹而受到本地消費者歡迎。村長向團隊介紹,盡管粉條定價在每斤10-12元,產業自2018年以來持續盈利,但銷售市場仍局限在華陰和西安周邊,未能打開更廣闊渠道。對于目前流行的電商銷售模式,村長坦言,自己雖參加過高校組織的電商培訓,但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且對線上銷售仍持謹慎態度,并沒有利用起電商的優勢。“不是不愿意做,是怕被別人壓價,也怕自己跟不上節奏。”他表示,希望村里有更多年輕返鄉,帶領粉條產業“走出去”。
針對五方村紅薯粉條產業面臨的銷售渠道局限與電商轉型困境,實踐團隊提出了以“文旅賦能+電商輕運營”為核心的多維解決方案:通過打造“登華山·品五方”題文旅禮盒、開發手工粉條體驗研學項目,努力實現線下引流與品牌增值。此外,可以嘗試聯合高校開展“電商陪跑計劃”,由大學生團隊協助開設線上店鋪并拍攝工藝短視頻,有望破解村長面臨的運營難題。
三集村:從靈芝到陽光玫瑰,民宿尋求差異化突圍
9月1日上午,團隊轉赴同屬華山鎮的三集村,深入考察該村近年來著力發展的特色產業。與五方村專注于農產品深加工不同,三集村正積極探索“種植+文旅”的融合發展之路。在這一思路指引下,團隊首先重點考察了該村的大棚種植產業。由于近年氣候多變,原本收益可觀的靈芝種植因竹棚屢次倒塌而被迫中止,村里今年改種陽光玫瑰葡萄,首次掛果,經濟效仍需市場檢驗。當農戶向團隊細致介紹了陽光玫瑰的精細化管理方式:掛果前通過精準施藥與張網有效防蟲,掛果后則依據果粒飽滿度與穗型進行嚴格分級——優質果實行套袋保護以提升品質,次果則靈活處置以控制損耗,整個種植過程更采用滴灌系統實現高效節水。盡管經濟效益仍需市場最終檢驗,但科學的種植方法和用心的管理,讓農戶和團隊都對今年的收成充滿期待,盼望清甜飽滿的陽光玫瑰能成為三集村產業振興的新亮點。
當天下午,團隊轉而考察華陰市三集村及其周邊村莊的另一重要產業——民宿產業。該產業于2016–2019年間快速發展,但隨著數量增加,競爭日益激烈,普遍反映生意不如從前。團隊也注意到,華山村一家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布局與南方田園景觀的特色民宿,憑借精巧的空間設計和濃厚的體驗感成為亮點。該案例表明,在民宿同質化現象嚴重的背景下,差異化、個性化經營才是可持續之路。這一特色發展路徑,與上午所見的農業產業相互補充,共同構建出華陰市“種植+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傾聽游客聲音:華山旅游服務獲認可,山頂物價存爭議
為更全面了解華陰區域旅游經濟狀況,9月2日上午,實踐團隊在華山游客中心對剛剛下山的游客進行了問卷調查與訪談。受訪游客多以20–40歲為主,來自不同省份。絕大部分游客對華山山下的住宿與服務表示滿意,認為價格合理、設施完備。也有部分游客指出,山頂商品和食品價格偏高,建議景區加強管控與透明度。
調研雖短,責任綿長
本次華陰之行不僅揭示了五方村、三集村等鄉村產業發展的現實困境,也展現出傳統農藝與現代文旅融合的廣闊前景。面對銷售渠道單一、青年人才流失、同業競爭加劇等挑戰,團隊提出以電商賦能、文旅聯動、品牌打造為核心的多元化發展路徑。我們堅信,在政策支持與科技助力的雙重驅動下,結合高校智慧與地方特色,鄉村產業必將突破瓶頸,煥發新生。團隊也將持續關注華陰鄉村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