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寶藏,一旦探秘其中,就會終生受用。”為深入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漆器工藝的深厚內涵,6月30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漆彩陽光實踐隊滿懷對漆器的敬意與好奇抵達湖北省襄陽市,走進襄陽傳統漆器博物館,開啟了一場為期七天的暑假社會實踐之旅,去探尋襄陽漆器的奧秘與傳承現狀。
活動伊始,在湖北省省級非遺項目“李氏漆器髹飾技藝”第六代傳承人、襄陽傳統漆器博物館館長隗鵬老師的帶領下,實踐隊全面參觀了博物館。隗鵬老師從博物館選址中“漆”與“七”的文化關聯引入,系統講解了博物館的構建理念、襄陽漆器的歷史沿革與藝術特色,并展示了漆料的采集、曬制工藝以及各地代表性漆器作品。尤其在介紹湖北楚漆文化代表作——虎座鳥架鼓時,他深入剖析了其背后蘊含的楚文化精神,使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千年漆藝的璀璨與厚重。
(圖為隗鵬老師帶領實踐隊參觀博物館。吳彥茜 供圖)
為更全面把握襄陽漆器的傳承現狀,實踐隊對隗鵬老師進行了專訪。作為非遺傳承人和博物館館長,他圍繞漆器技藝的傳承挑戰與博物館的運營策略進行了細致闡述,一句“要將襄陽漆器重新走回歷史高度,我們的路還很長”,深深觸動了每一位隊員,也讓大家體會到非遺傳承的艱辛與堅守。
(圖為漆彩陽光實踐隊采訪隗鵬老師。汪詩晴 供圖)
實踐隊不僅聆聽講解,還親手參與漆器制作,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在隗鵬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嘗試了漆珠打磨等工藝。有隊員感嘆:“一顆小小漆珠,竟凝聚數十道工序,每一次打磨都是對耐心和技藝的考驗。”從粗磨到細拋,歷經數小時反復打磨,終于讓獨屬于漆器的柔光在指尖流轉,折射出獨屬于非遺匠人的匠心光輝。這一過程讓大家真切體會到匠人精神的嚴謹與執著。
(隗鵬老師指導漆彩陽光實踐隊隊員進行漆器工藝體驗。實踐隊 供圖)
更難得的是,原本計劃中并無安排的割漆實踐環節,在隗鵬老師的積極協調下,實踐隊獲得跟隨央視紀錄片團隊深入湖北省襄陽市南漳山區、實地觀摩傳統割漆工藝的寶貴機會。凌晨四點的南漳深山是寂靜的,但是對于采漆人來講卻是關鍵時刻,割漆人熟練地在漆樹上劃開“V”字形口子,待漆液緩緩流入貝殼中。當割漆、流漆、收集等一系列紀錄片中的動作真正在眼前重現,給每一位隊員心中帶來的震撼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隊員們不顧生漆過敏的風險,近距離記錄這一傳統技藝,無不為之震撼,深切感受到自然饋贈與人類智慧的交融。
(圖為漆彩陽光實踐隊近距離觀察并拍攝割漆過程。方盼盼 供圖)
實踐期間,隊員們還主動采訪博物館游客,記錄大眾對漆器文化的認知與感受,參與漆筷、流漆等創新漆藝品的制作,并走進街道、景區及市博物館開展漆文化宣傳,多角度傳播襄陽漆器的獨特價值。
(圖為漆彩陽光實踐隊采訪游客。吳彥茜 供圖)
通過七天的實踐,漆彩陽光實踐隊不僅加深了對非遺漆藝的理解,更感受到傳承人們的匠心與堅守。正如隗鵬老師所言,“未來的路還很長”,實踐隊將繼續以行動關注漆藝、傳播非遺,助力這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漆彩陽光實踐隊和非遺傳承人隗鵬老師、鄒繼紅老師的合影。團隊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