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校內平臺充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引擎”和“橋梁”?如何利用校內平臺資源,將未來科研工作更好地融入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戰略需求,提升“振興芯動能”?7月29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第二黨支部的黨員們頂著40℃的烈日,在校內試驗田與科研平臺間展開了一場特殊的“雙芯”實踐。他們既為高溫下記錄稻穗分蘗數的同窗送上冰鎮西瓜和礦泉水,更帶著“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思考,走進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交叉創新現場和校園特產店專利商品展柜。
站在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這里每一粒種子都是被重新定義的“生命芯片”。這里誕生了張啟發院士團隊的“綠色超級稻”——讓水稻少打農藥、少施化肥,卻多一份生態擔當;此刻,實驗室正聚焦水稻耐高溫機制攻關——當全球變暖威脅糧倉,他們從分子層面鍛造“越熱越高產”的科技盾牌。這里沒有流水線,但有最精密的“生命編程”:基因編輯、表型組學、生物信息……科學家用代碼重組豐收的密碼。
圖1:團隊成員在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門口集合(左一)和參觀實驗室內的成果轉化(右一)(胡浩森 供圖)
在蒸騰著熱浪的試驗田,“耐熱基因篩選必須搶在授粉窗口期!”支部成員們拿著西瓜和礦泉水穿過稻叢,將西瓜遞到沾滿泥漿的手中。當冰西瓜的甜意在田埂漫開,兩個群體的剪影在夕陽下重疊:一方篩選著讓水稻“耐熱”的基因密碼,一方守護著讓科研者“耐熱”的精神基因。在這場“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青春接力中,科技之芯與人文之光,正共同照亮中國飯碗的最前沿。
圖2:團隊成員在試驗田給高溫下工作的師傅和同窗送去西瓜和水(苗賓賓 李思逵 林俊龍 供圖)
我們又來到了一個神奇的地方——它沒有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卻陳列著科學的結晶;它沒有試驗田的泥土氣息,卻散發著稻谷的芬芳。這里是華農特產專賣店,一扇讓科研成果“輕裝走進生活”的旋轉門。這間小店教會我們:
最好的科研成果,不該鎖在論文里,而應甜在百姓舌尖上;最高的學術理想,不必遙望云端,正可扎根在這方寸貨架間。
圖3:團隊成員參觀華農特產專賣店(胡浩森 供圖)
通過這次實踐,我們決定讓這間小店成為我們搭建“需求反向驅動科研”信息鏈的起點,讓特產店的“消費者留言”真正流入實驗室。比如在特產店門口設置留言箱,通過與特產店負責人建立固定聯系,每月定期去收集一次“消費者需求箱”里的留言。定期整理分析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和痛點(如:“有沒有更適合寶寶吃的米粉原料?”“米酒能不能更醇香?”),形成一份《市場需求洞察報告》,反饋給相關研究團隊,作為他們未來科研選題的參考。(通訊員 苗賓賓 蔣源 林俊龍 陳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