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黨的二十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2025年7月14日至16日,廣西師范大學“古韻新探”實踐團隊深入廣西百色市靖西舊州古鎮,以“探民俗文旅、促文明共融”為核心,開展為期三天的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循著博物館、古戲臺、風情街、歷史遺址的文化脈絡,在與非遺傳承人的深度對話、民俗場景的細致觀察中,挖掘壯族文化當代價值,為邊疆文旅融合注入青春智慧。
調研首站,團隊走進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在非遺體驗區,繡球傳承人黃老師成為團隊了解壯鄉技藝的“活教材”。“一個繡球要過漿布、繪圖、刺繡、填充、縫合五道關,單刺繡就有平針、盤金、打籽等8種針法,銅鼓紋對稱繡制最考驗功夫,每一針都得對準中軸線。”黃老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述繡球的文化變遷:“早年是壯族青年定情信物,如今繡上‘吉祥如意’‘民族團結’,成了傳遞祝福的文化符號。” 團隊成員圍坐記錄工藝細節,還上手嘗試基礎刺繡。黃老師展示的3件老繡球尤為珍貴,紋樣里的農耕、節慶場景,為挖掘文化價值提供了實物參考。隨后,團隊參觀館內壯錦、木偶戲等非遺展品,進一步觸摸舊州民俗的豐富內涵。

(圖1:實踐團隊成員黃柯嵐在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向工作人員黃老師學習繡球刺繡)
離開博物館,清代古戲臺映入眼簾。這座青磚木構建筑的臺側墻壁上,“將士浮雕”清晰刻畫著壯族先民守衛邊疆、協同作戰的場景,無聲訴說著邊地精神。古戲臺曾是山歌對唱、木偶戲表演的熱鬧場所,如今雖不日常演出,但每逢節慶,老人仍會在此唱山歌、講歷史,讓民俗記憶延續。 團隊細致拍攝浮雕時發現,將士鎧甲紋樣、兵器樣式,竟與繡球上的銅鼓紋、祥云紋巧妙呼應——民俗工藝里藏著鮮活歷史,這正是精神文明的生動載體。圍繞“古戲臺與民俗傳播”,團隊提出“設置山歌故事牌”的建議,讓游客直觀讀懂民俗背后的歷史底蘊。
繡球風情街上,數十家商鋪掛滿五顏六色的繡球,72歲的韋奶奶擺攤十余年,攤位上的繡球均為手工制作,從巴掌大的迷你款到30厘米的裝飾款,價格20元至120元不等。“現在游客愛買創新款,手機掛飾繡球、乙游聯名款最受歡迎,一天能賣二三十個。”韋奶奶笑著展示剛售出的聯名繡球。 團隊同步開展問卷調研,150余份反饋顯示,80%游客買繡球是為“留紀念”或“送朋友”,不少人期待“繡球制作體驗課”。韋奶奶的攤位,正是“民間傳承”與“旅游消費”雙向賦能的縮影:手工繡球守住文化本真,也為居民帶來收入,成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的生動注腳。

(圖2:實踐團隊成員黃柯嵐與韋奶奶交流繡球售賣與制作情況)

(圖3:實踐團隊成員駐足觀賞街邊商鋪售賣的各式繡球)
調研最后一站,團隊來到瓦氏點將臺。史料記載,明代瓦氏夫人曾率壯族“狼兵”赴東南沿海抗倭,屢建奇功,其愛國精神至今是舊州文化核心符號。圍繞“歷史人物與民俗IP打造”,團隊建議將瓦氏故事融入繡球講解、山歌創作,讓游客在體驗民俗時,感受邊疆人民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 “這次實踐讓我們真正觸摸到邊疆文化的活力與潛力。”團隊成員黃柯嵐感慨。后續,“古韻新探”團隊將推動“繡球體驗套餐”“歷史文化講解牌”落地,助力舊州古鎮實現“傳統技藝活態傳承”與“旅游經濟提質增效”的雙向發展。 用青春腳步丈量邊疆,用專業能力解碼民俗,團隊以行動響應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助力文明共融的道路上,書寫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圖4:“古韻新探”實踐團隊在舊州古鎮合影留念)